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共同举办题为“俄乌冲突如何改变欧洲”(How Russia-Ukraine Conflict Is Changing Europe)的讲座。此次讲座受北大国际合作部“海外学者讲学计划”支持,是北大欧洲研究中心“欧罗巴系列讲座”之一,主讲人为奥地利人文科学研究院的伊万·克拉斯泰夫(Ivan Krastev)教授,主持人为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段德敏。

在本次讲座中,伊万·克拉斯特耶夫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俄乌冲突如何改变欧洲”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1)对欧洲人来说,俄乌冲突为何如此重要;(2)俄乌之间的冲突如何改变了欧洲;(3)欧洲的公众们对俄乌冲突产生了怎样的反应和看法。
伊万·克拉斯特耶夫教授指出,在大多数欧洲人的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即欧洲秩序与国际秩序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欧洲秩序包含两个重要的预设:首先,在欧洲永远不会发生真正的大规模的战争;其次,在欧洲,军事力量正在逐渐失去重要性,其地位逐渐被软实力所取代。欧洲秩序被视为一种后现代的、基于合作的秩序,它构成了欧洲吸引力和自身认同的重要来源。而俄乌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上述预设,冲击并瓦解了现存的欧洲秩序。
现今的欧洲秩序是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之上,欧洲人确实在不断地吸取战争的教训,可以说欧盟本身就是这一反思的结果,民族国家之间的传统边界在欧洲内部基本被取消,战争的源头似乎不再存在。然而,俄乌之间的冲突,其使用的武器、战术等,都不禁让人重新回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人过去相信,重要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软实力——社会的吸引力、政治模式的吸引力等。基于这一理念,欧洲人致力于将巴尔干国家、土耳其等都纳入自己的“朋友圈”中。他们认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而非军事力量,才是安全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这种关系下,伤害别人就等于伤害自己。基于这种考虑,欧盟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项目,并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计划,而且是一种欧洲的安全计划。它致力于使俄罗斯依赖于他们的客户,以避免军事冲突的风险。然而,俄乌冲突完全将这种预设颠倒了过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再是安全的来源,而是脆弱性的来源。俄罗斯并未因为经济上的关系而放弃军事手段,相反,欧洲国家则因为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而被迫在国内与国际层面做出痛苦的权衡。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力量的地位逐步凸显出来,欧洲秩序的预设被打破了。

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欧洲政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德国。俄乌之间爆发的冲突使得德国政府愿意付出1000亿欧元的代价发展军事力量,直到冲突爆发前一天,德国没有一架无人机,因为他们将其视为一种不文明的武器。出于道德原因,德国人不愿意将无人机运用于军事。而作为俄乌冲突爆发的结果,德国总理很快与支持他的政党一起通过了一项军事方面的规划,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装备大量军用无人机,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对于了解德国的人来说,这样的改变是惊人的。
另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欧洲的中立国家身上。在冷战期间,芬兰和瑞典因自身能在苏联和北约之间保持中立而感到自豪。而冲突爆发后,瑞典和芬兰舍弃了一贯坚持的中立传统,寻求加入北约,希望通过北约的核保护伞来保证自身的安全。瑞士也开始与美国和欧洲联合对俄罗斯发起经济制裁。这些中立性的消失,也是欧洲人所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那么,欧洲的公众对俄乌冲突又持有怎样的看法呢?伊万·克拉斯特耶夫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些相关调查的结果。这些调查结果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以及位于前线的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欧洲应该与俄罗斯切割。除此之外,欧洲的公众们还在三个方面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首先,大多数公众都将俄罗斯指责为“侵略者”,认为俄罗斯对战争负有主要责任;其次,无论战争以何种形式结束,人们大多认为欧洲国家应该限制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后,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大多数欧洲公众从特朗普时期对美国的不信任转向对北约及美国军事保障的理解和接受。但同样,欧洲公众内部也存在几种主要分歧:第一,在要“和平”还是要“正义”的争论中,大部分民众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结束战争,哪怕是让乌克兰做出让步,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当将俄罗斯先彻底驱逐出乌克兰;第二,在对威胁的认识上,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的人认为其最大的恐惧是俄罗斯的占领,而对西欧国家来说,经济成本的威胁才是最大的威胁。可以预见,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欧洲国家对结束战争的看法也将会出现很大的分歧。

俄乌冲突将欧洲推向了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位置,这种冲击对于其他非西方的国家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从外部来看,俄乌冲突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场有限的地区冲突,许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欧洲会在这一问题上如此惊慌。无疑,这一改变将会以远超许多人预期的方式重塑欧洲和欧盟。然而在变革需求方面,俄乌冲突对欧洲来说也许并非是最糟糕的。
在克拉斯泰夫演讲之后,段德敏老师和听众与他进行了问答、讨论和互动。

(伊万·克拉斯泰夫(Ivan Krastev)教授,保加利亚学者、政治学家、欧洲研究专家,早年学习哲学,后专门从事欧洲研究,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CFR)创始人之一,《外交政策》保加利亚版主编,现任奥地利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著有After Europe(中译本《欧洲的黄昏》,东方出版中心)、In Mistrust We Trust、The Light that Failed(与Stephen Holmes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