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联合主办的“海外学者讲学计划”在腾讯会议线上开展。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学院Haig Patapan教授作了题为“柏拉图哲学王概念中的两难”(The Paradox of Plato’s Concept of ‘Philosophy King’)的发言,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主心主任段德敏教授主持本讲座,李强教授出席。本次讲座在线上举行,来自校内外的超过40位师生参与了本讲座。
段德敏老师首先介绍了Patapan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对Patapan教授受邀进行本次讲座表示热烈的欢迎。Patapan教授表示了感谢。他也表示,本次讲座的内容是他第一次展示正在写作的新书的核心章节,也希望大家可以就此提出改善的建议。

Patapan教授首先从常识性的发现出发。他指出,历史上的政治领袖或多或少地倾向于将自己塑造为某种哲学家的形象,这对于一些影响巨大的领袖来说尤其如此,比如联邦党人、列宁等人。这其中就内含了哲学王(philosophy king)的意象。
Patapan教授指出:哲学王是柏拉图最广为人知的概念,可以被视为柏拉图对智者式的政治方案的回击,但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其内含的“哲学”和“政治”两方面在苏格拉底看来是相互矛盾的。
Patapan随后从《理想国》中的对话出发,以苏格拉底对希望成为政治家的格劳孔的建议为基础展开分析。Patapan教授认为,哲学家指的是对爱欲、真理和所有知识的欲求者。哲学家可以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中得到清明、中庸和健康,并不惧怕死亡,而其他人则处于蒙昧的睡梦状态中。
同时,Patapan教授也认为,理解哲学和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必须从“国家之船”(ship of state)和“洞穴说”两个意象入手。他指出,“国家之船”意向指涉的是充满对抗、欺骗、说服的政治领域,而经典的洞穴说则比喻了哲学家的智性追求——走出昏暗的洞穴,看到阳光照射下的事物。被锁住的洞穴中的人只能看见投影(即和“知识”对立的“意见”),而哲学家需要采用种种手段走出洞穴(即昏暗的洞穴)。然而,柏拉图哲学王概念中的悖论(paradox)就此产生。一方面,哲学家所追求的是沉思生活而非积极生活,因此,哲学家虽然是最具有统治资格的,但却是最不具有统治欲望的;另一方面,即使哲学家可能为了公共福祉和“善”进入政治领域而成为“哲学王”,谁来促使哲学家完成这个使命也是成谜的。哲学家成为哲学王牺牲了沉思生活的幸福,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换来城邦的优良政体与正义。于是,Patapan教授得出结论:柏拉图虽然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却没有保证哲学和政治统治之间的和谐一致;柏拉图只给出了解决这种悖论的理论可能性,但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巧合、机运乃至神意。
Patapan教授随后探讨了3种可能的调和哲学和政治之间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将哲学和政治分离从而保护哲学,只将哲学的教诲传达给少数有资格的人。第二种方案同样将哲学和政治分开,但目的是为了保护政治免受“不道德而危险”的哲学的毒害,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政治迫害(比如苏格拉底之死)。第三种方案则是智者式的,智者将知识的传授和政治技艺结合起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政治的自然属性。
苏格拉底的教诲向我们揭示:哲学是走向政治的第一步。Patapan教授认为,哲学王的悖论促使哲学家们去解决悖论本身,从而跨越言语领域而转向行为。这种倾向在现代以来经常出现,但也导致了许多危险。柏拉图哲学王概念中的两难促使我们思考知识在政治事务中应用的局限,也教导我们去探索调和二者的可能方式。
在问答环节,线上的师生听众就现代哲学王的具体表现形式、埃里克·沃格林和柏拉图对宗教的看法异同、现代人面临的民主和哲学的关系、政治和哲学的交汇在现实中可能带来的危险等话题和Patapan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讲座最后,主持人段德敏老师感谢Patapan教授的分享,也表示非常期待Patapan教授新书的面世,希望疫情之后Patapan教授可以访问北京大学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段老师也对李强老师的到场、现场工作人员的帮助表示了感谢。

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