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系:国际政治系
职务/职称: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位:哲学博士
研究室:国关学院大楼 B113
办公电话:010-62755869
办公传真:010-62751639
电子邮件:lianyr@pku.edu.cn
研究领域:德国政治与外交、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德/欧关系
所授课程:
1.西欧政治与外交
2.欧洲联盟概论
3.欧盟与德国问题专题研究
4.德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5.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合上)
6.地区与问题研究(合上)
个人简介:
1954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2月和1984年8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文学学士(Diplomgermanistin)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法学硕士学位(Jura Magisterin),1995年1月获得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Doktorin der Philosophie)。199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欧洲联盟与德国问题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以及“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曾受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著作:
专著:
个人论文集《国际政治与德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2013年5月在德国驻华使馆,由北大德国研究中心与德国驻华使馆联合举办新书发布会暨“德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学术研讨会)。
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由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与德国驻华使馆联合举办新书发布会暨“‘新’世界秩序与德国的作用”学术研讨会)。
学术专著《Bestimmungsfaktoren der Westeuropapolitk Chinas – Die Beziehunge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zu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n 80er Jahren》 (中国西欧政策的决定因素•80年代中国对德关系), 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a.M. usw. 1995(德国前联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评价此书是:“一部对德中关系发展史研究深刻的专著”)。
教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王殊作序,称此书为当时国内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论文:
学术论文/报刊述评:
德语论文《Reflexionen über den Kern der Außenpolitik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m 21. Jahrhundert》(反思中国21世纪外交政策核心问题), in: Jens Damm, Mechthild Leutner and Niu Dayong (ed.), China's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spects, Berliner China-Hefte/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BChH 柏林中国历史与社会研究丛书)Nr. 49/2017, S. 101-112.
德语论文《Deutschland in der EU-Flüchtlingskrise》(德国与欧洲难民危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编辑部编:《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八辑(Informationen und Forschung über 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7年,第70-76页。
论文《默克尔“失败的胜利”-- 试析2017年德国大选》,载《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第47-64页。
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德关系发展前景》,载黄平、赵晨主编:《“一带一路”与欧洲》,时事出版社2017年版,第56-67页。
德国模式的启示与借鉴》,载于李稻葵主编:《中国与世界观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15年第3、4合期。
德语学术论文《Deutschland im subsidiären Staatenverbund der EU aus einer chinesischen Sicht》(从中国视角观察欧盟这一辅助性国家联盟中的德国),载于《德语国家咨询与研究》第四辑(Information und Forschung über deutschsprachige Länder, Band 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5年3月版,第46-56页。
学术论文《欧盟政治新开端刍议》,载于《德语国家咨询与研究》第五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5年6月版,第75-81页。
德语学术论文《Kontinuität und Wandel der chinesischen Außenpolitik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tellung und Rolle Europas》, in: 《Berliner China-Hefte/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46 (2015), S. 126-140。
《再论“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载于《国际政治研究》, 2014年第6期,第9-24页。
《德国大选与中德/欧关系的恒定性与脆弱性》,载于《北大德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Abschied von Ost-West – Eine chinesische Positionierung》,in: Die Politische Meinung, November/Dezember 2013, S. 84-85.
《Eine “Natürliche Partnerschaftsbeziehung”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 in: Michael Staack (Hrsg.), Asiens Aufstieg in der Weltpolitik, 2013 Verlag Barbara Budrich, Opladen, Berlin & Toronto, S. 89-106.
《“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问题新考》,载于顾俊礼主编:《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74-192页。
《21世纪新时期“德国问题”发展新考》,载于《德国研究》2012年第4期,第18-29页。
《Eine natürliche Partnerschaft – China und Deutschland》, in: WeltTrends, Nr.11-12/2011, S.74-81.
《Die chinesisch-deutschen Beziehungen im 21. Jahrhundert - Ein Beitrag zur internationalen Politik》(21世纪中德关系), in: Martin Sieg / Heiner Timmermann (Hrsg.), Internationale Dilemmata und europäische Visionen, Festschrift zum 80. Geburtstag von Helmut Wagner, LIT-Verlag, Berlin 2010, S. 425-433.
《德国政治发展的变与不变》,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1期,第67-83页。
《二战以后德国“社会国家”发展问题探索》,载于《德国研究》2009年第3期,第22-31页。
《墙的倒塌,门的开启》,载于《环球财经》2009年第11期,第27-29页。
《中德“天然盟友”关系刍议》,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26页。
《欧盟:从“精英”到“公民”》,载于《世界知识》2007年第8期,第40-41页(发表以前论文名称《五十周年论欧洲》)。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China-Germany ties》, in: CHINA DAILY, August 29, 2007, p.11 OPINION.
《中国外交价值与利益统一刍议》,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32-34页。
《"Chinas Wandel und die Welt》, in: WeltTrends, Nr.4/2006, S. 23-31.
《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辩析》,载于《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20页。
《法律规范与政治权衡的较量——2005年德国政治危机初论》,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0-109页。
《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2期,第144-146页。
《德国与美国冲突的必然性》,载于《世界知识》2003年第9期,第34页。
《浅论21世纪世界新秩序与欧美关系调整》,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第133-135页。
《聚焦德国问题》,载于《欧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15页;《议会研究》2003年5月21日(11)(12)。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 “新德国问题”前景探索》,载于《德国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16页。
《“权力国家”乎?“贸易国家”乎?“文明国家”乎?—— “新德国问题”理论探索》,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第62-70页。
《“新德国问题”探索》,载于《欧洲》2002年第3期,第65-74页。
《德国宪法监督冲突述评》,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75-84页;《德国研究》2002年第1期,第24-31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1《宪法学、行政法学》2002年第4期转载,第84-91页。
《统一问题与德国模式》,载于北大在线主编:《2001北大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2页;文池主编:《思想的乐章——在北大听讲座》第七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5-68页。
《2002年德国大选形势分析》,载于《议会研究》(14)2002年11月19日,第1-13页。
《浅谈21世纪中德关系》,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第64-75页;《中国研究》(香港)2000年第6期,第87-107页。
《德国“宪法冲突”评析》,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第97-103页;《议会研究》2001年第12和第13期;《德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16-23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1《宪法学、行政法学》2002年第2期转载,第85-90页。
《德国联邦议院欧洲事务委员会在德国外交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第76-84页;《欧洲》2001年第5期,第68-75页;王晓民主编:《议会制度及立法理论与实践纵横》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73页。
《德国议会制度的特点》,载于王晓民主编:《国外议会研究文丛》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366页。
《阿登纳与欧洲》,载于梁守德等主编:《世纪之交的欧洲、澳大利亚与世界》,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50页。
《阿登纳西欧一体化政策的实践》,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143-152页。
《Der Kosovokrieg und seine Auswirkungen auf die chinesische Aussenpolitik》(科索沃战争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in: ASIEN (Oktober 2000) 77, S. 48-56; “BERLINER CHINA-HEFTE Beiträge zur Gesellschaft und Geschichte Chinas” Nr. 18 Mai 2000, S. 53-59.
《Die Westeuropapolitik der VR China an der Schwelle zum 21. Jahrhundert》(世纪之交的中国西欧政策), in: Susanne Luther/Peter J. Opitz (Hrsg.): Chinas Rolle in der Weltpolitik. Argumente und Materialien zum Zeitgeschehen 25, Hanns-Seidel-Stiftung e.V., München 2000, S. 181-190.
《德国的政治体制》,载于(德)莱蒙德•谢德曼主编:《德国政治概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德国议会的运作》, 载于(德)莱蒙德•谢德曼主编:《德国政治概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7页。
《联邦德国新外交部长述评》,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6-127页。
《浅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体制特点》,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1期,第44-55页;《世纪之交的德国、欧盟与中国》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200页。
《从香港回归中国一周年说开去》,载于《德国研究》1998年第4期,第55-58页。
《没有完全赢家的角逐》,载于《北京晨报》1998年9月25日第6版。
《红绿联盟的胜利》, 载于《中国改革报》1998年10月7日国际版。
《德国开始红绿新纪元》, 载于《中国青年报》1998年10月22日第3版。
《析德国新政府政策走向》,载于《解放军报》1998年10月28日第5版。
《统一德国的大国作用与相互依存》,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第4期,第22-29页;《欧洲》1997年第1期,第54-62页。
《Kontinuität und Wandel der internationalen Strategie der VR China seit 1989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tellung Westeuropas》(1989年以后中国国际战略发展和西欧在其中地位), in: Asien, Nr. 48, Juli 1993, S. 9-26.
《联邦德国政治——议会民主制政党国家》,载于郭恒钰、许琳菲等著:《德国在那里?——联邦德国四十年》,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版,第25-53页。
《新思维对德苏关系影响初探》,载于《西欧研究》1988年第4期,第19-24页。
《试论两个德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88年第1期,第56-64页;王殊、裘元伦等主编:《联邦德国经济政治纵横》,北京1989年,第276-292页。
参与主编论文集:
《Verstehen und Gestalten. Texte zu den deutsch-chinesischen Beziehungen》, WeltTrends, Potsdam 2012(Raimund Krämer/Yu-ru Lian, Hrsg.).
《德国•欧盟•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刘立群、连玉如主编)。
奖励荣誉:
2004年6月,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5年10月,获德国联邦政府设立并由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首次颁发的“德中友谊奖”。
2006年9月,获北京大学2005—2006学年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2007年,获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教学科研奖。
2010年,学术论文《中德“天然盟友”关系刍议》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大学2013-2014年度教学优秀奖。
论文《“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问题新考》,载于连玉如论文集《国际政治与德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获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论文《再论“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载于《国际政治研究》, 2014年第6期,第9-24页。 亦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国际政治》月刊, 2015年第4期,第110-120页。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